冬病夏治三伏貼 藥物貼敷驅寒助陽 改善體質防病先行!

 【#大北門新聞網/攝影記者:林書齊/記者:黃美香/台南報導】您有過敏性疾病、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困擾嗎?炎夏將至,可以考慮接受中醫天灸療法—三伏貼的治療。三伏貼是運用中醫「冬病夏治」的理論,對於體質較虛寒的患者,在冬天常發作的疾病,如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胃痛、腹瀉、關節疼痛等,利用夏日陽氣旺盛時,進行預防性治療,補充機體的能量與陽氣,期望下半年的冬天可以抵禦外寒,減緩不適。

「三伏貼」記載於清朝張璐所著之《張氏醫通》,是傳統醫學內病外治的保養方法,屬於中醫天灸療法的一種。主要是利用在特定節氣進行特定穴位的中藥敷貼來治療慢性疾病,是中醫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獨特方法之一,已有悠久的歷史。

三伏天,依照每年農民曆上記載之節氣與天干紀日加以計算,從每年「夏至」後開始算起的第三個庚日、第四個庚日及「立秋」後的第一個庚日。今年的夏至為114年6月21日,立秋為114年8月7日,因此,今年三伏日期為114年7月20日、7月30日及8月9日。

在夏至過後的三伏日期間,通常是整年度天氣最熱的時候,日照時間較長,天地間的陽氣相對處於高點;中醫認為人和大自然是互相呼應的,所以在這段期間人們常感到身體的能量充足、活動力上升、血液循環加快、毛孔開洩,身體處於一種相對高代謝狀態,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。

若能在這段期間利用辛散溫熱中藥敷貼於穴位,補充與激發人體的陽氣,藉由穴位的特性及經絡循行,使能量補充於機體,針對虛寒性體質或寒濕久留的人,還可以驅除寒邪、提振陽氣、溫通氣血、提升免疫力,以此緩解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、寒性風濕性關節痛、慢性腹瀉、遺精、遺尿等症狀。另外,容易反覆感冒的小朋友也適合使用穴位敷貼的方法。穴位貼敷治療方法簡便,不須內服藥物,易被小朋友接受。治療期間也不妨礙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。

要注意的是,孕婦、兩歲以下小孩、嚴重心肺功能不足、皮膚敏感易大量起泡者、正在發燒或有感染症狀者,並不適合此法。

三伏貼後應注意事項:敷貼當日一定要忌食生冷、油膩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,以免影響治療的效果。若皮膚起紅腫、搔癢,應立刻撕下藥餅,並塗擦適當之消炎藥膏。

114年臺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提供夏季三伏貼療法的日期為:初伏:114年7月19日~114年7月29日,中伏:114年7月30日~114年8月8日,末伏:114年8月9日~114年8月18日。若無法依照上述三個時段按時貼敷,亦可在三伏日期間(114/7/19~114/8/18),每隔7~10天,進行3~4次的敷貼,仍有一定的療效。

#記者林書齊 #記者黃美香 #記者楊偉正 #記者林筱萍

#大北門新聞網 https://cgslin.blogspot.com/

#大府城新聞網 https://dnncgslin.blogspot.com/

#南瀛日報 http://nancgslin.blogspot.com/

#府城日報 https://cgs0968761901.blogspot.com/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大雨後防疫動起來,無蚊好安心! 黃偉哲籲全民落實「巡、倒、清、刷」

#2025臺南國際龍舟錦標賽盛大開幕_水火雙龍共舞運河

南市酪農推出自有品牌 再創轉型升級永續經營